辦台胞證中國時報【林志成╱台北報導】

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昨表示,民國90年以後,政府還擴充大學數量,「很白目」,造成不優秀學生增加很多。從早上8時的大學校園來看兩岸學生表現,國內學子與大陸學生間的競爭力落差,「比大陸1000枚飛彈瞄準台灣還讓人覺得驚悚」。

落差太大 學者憂心

教改總體檢論壇昨天舉行10周年紀念活動,薛承泰應邀演講「少子化和教育發展」。據統計,民國40年起每年出生人數約40萬人,65年來到最高峰的42.5萬人,之後不斷下降,去年出生人口23萬人。少子化對國內教育造成大衝擊。

薛承泰說,民國40幾年出生的那一批人,他們在求學過程中,經歷大班大校以及進不了大學的困難,83年時,他們的小孩要讀高中或大學了,因此在410教改行動中喊出「廣設高中大學」的口號。

廣設大學 埋下禍根

民國83年時,國內高教淨在學率(學齡人口進大學的比例)約30%,算是偏低,需要多一點大學。但到90年時,淨在學率已達到50%,大學已經夠多,不需再擴充。在世界各國,高教淨在學率達到70%已是頂峰,不太可能更高。

薛承泰指出,民國90年起,政府還繼續擴充大學數量,套一句年輕人的用語,就是「很白目」。101學年台灣高教淨在學率已達69.9%,已是最高峰,未來學生來源只會變少,大學數量若還這麼多,一定會出問題。

薛承泰說,台灣這麼多人讀大學,跟以前比,優秀的學生沒有減少,但不優秀的學生卻增加很多。現在台灣學子要更有競爭力,未來才能支撐國家發展,但比較兩岸大學生學習態度,卻有很大不同。

學習態度 彼勤我惰

薛承泰表示,早年台北市交通環境沒有現在發達,學生每天搭公車,常不知何時可以擠上車、何時可以到校,但他們仍努力的趕著去上早上7、8時的課。

現在呢?薛承泰說,國內許多大學將3學分的課安排在早上9時到12時,但有約一半學生只趕得上2小時。看對岸狀況,在早上8時,就算不是北大、清大等名校,其他二線大學也能看到學生爭相進教室準備上課的積極態度,反觀台灣則多半是空蕩蕩,這種落差「比1000枚飛彈瞄準台灣還驚悚」。


以下文章來自: 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陸生競爭力強勁-比飛彈瞄準台灣還驚悚-213000926.html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蔡宛伯麥愁晃懷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